現如今,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,帶來的正面影響固然值得欣喜,但也帶給我們一個支離破碎的城市形態和更多需要解決的難題:各地區紛紛患上城市綜合癥,開始變得千篇一律,到處是沒有表情的街道、不斷復制的標準產品。
如何在逐漸減小的城市建設量中,協同好新舊建筑的發展,如何讓舊房子同樣能達到功能內容和空間品質上的進一步提升?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。
 
今天就以這個位于上海楊浦區新舊城市結合區的舊房改造為例,帶大家感受一下。
這是一個爺爺奶奶的舊居,擁有70歲屋齡的房子,經傳承后變成了爸爸媽媽的婚房,如今又將成為90后兒子結婚婚房。僅僅35㎡的空間,見證了三代人的幸福。那么,如何改造才能滿足兩位老人和兩位新人以及未來生兒育女的需求,是本項目最大的挑戰。
  
(改造前)
原房屋結構的磚木結構,共兩層,高聳狹窄,擁擠混亂。平面為“手槍型”,(含公共走道的尺寸為3.4mx9.5m),屋面為雙坡屋面,最高處6米。一共有4個房間,廁所為公共使用,各房間互不連通,均需通過公共走道進入,閣樓僅能通過爬梯爬入。居室空間局促、墻體結構危險、設施老舊、蚊蟲鼠蟻多、噪聲灰塵污染大,需要多方位整修改造。
 
 
為了保持舊房的韻味,在決定設計概念時,最終選用了“垂直園林”這一想法。在這狹小卻擁有很高層高的狹小空間里,將江南園林的空間與路徑的復雜性從二維上升到三維,這樣一來,狹小空間中復雜多變的空間就成為了設計的優勢
 
通過對園林的研究和演繹,把園林的平面空間想象為立體的豎向布局,將二維的平面分成一個個組團,進行拆離,再豎向疊加,形成了一種多層分布、錯落有序的園林形象,“垂直園林”這樣萌生了,簡稱為“垂園”。
 
為了更好地詮釋垂園這一形象,我們從傳統園林的精神和物質兩個角度進行了演繹。園林精神則是空間的動靜體驗和表現意韻,這里我們選用的物質元素為“亭臺廊閣、花木水石”。
 
傳統園林中最為令人稱道的就是小中見大,自然山水統統濃縮到一個小小圍墻中。
在我們的這個設計中,首先把30平米的空間做到了80平米,甚至100平米以上的空間體驗。其次垂園設計了許多可變化空間,通過各種裝置變化可以實現空間的聯通和轉換。
 
垂園大量采用了 “借景”的做法。
比如二樓客廳的低窗,坐在沙發上可賞最美的景色。頂部亭子的方窗正對室外一片綠意。頂部的圓窗將公共景致的引入室內。廚房還利用原結構設計了條窗,打破了封閉廚房使用時的壓抑感。
   
園林講究“詩情文心”,垂園中每個空間景致都進行命名,以戲劇化的情境設置點題當代生活的人文精神,將《西廂記》的點滴都搬進了居室。
室內一共注入了14個西廂記場景。這些場景也就成為了可獨立展示的美景,也是園林的一部分。
 
在落地時,樓板的承載是一大問題。由于本工程樓板為混凝土預制空心板,按照上部所有夾層荷載完全附加于樓板之上,核算樓板超載嚴重。
設計時將夾層的部分荷載通過上部吊柱傳至兩端的山墻和屋架上。在屋頂上設置的吊柱通過抱箍的做法與已有結構構件進行連接,避免對原有構件的破壞。
柱底設置擴大的柱腳底板,擴大柱子與樓板的接觸面積,減小單位面積內的作用荷載,巧妙地避免了局部沖剪破壞。
 
垂園的探索是對園林空間的與時俱進,與歷史的碰撞和融合,傳承和表現國人心中夢想的居所。
在這些多樣又雷同的城市里,我們何不開始把注意力放在城市舊改上試試?


|